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

NEWS

新闻发布

您所在的位置:米乐M6官网首页 > 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 > 新闻发布

运筹帷幄二十载,开花结果一年间

  打赢垃圾分类这场持久战上海城投深耕细作久久为功

  四分类投放、可追溯转运、资源化处置,如今的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下,对于国内其他省市来说,可谓是一种“教科书”般的存在。但如此美好的结果背后,却承载着各运营管理单位二十余年的努力,上海城投集团当之无愧地成为其中的主要成员之一。今天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一周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垃圾分类这件最大的“小事”上,上海城投集团带你回首过去走过的路,展望未来要走的路。

  说起垃圾分类,很多人认为是国外先行提出的,其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工作也历时多年。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就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并成为中国率先实行强制垃圾分类的城市。上海的垃圾分类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初生发展和开花结果2个阶段,一路走来,上海城投集团是亲历者更是参与者。

  对于垃圾分类这项工作,上海城投党委书记、董事长蒋曙杰表示,上海城投集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将进一步认清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城市运行的公共服务类企业应有的初心和使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努力在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中发挥应尽的托底保障作用。

  探讨建立基础垃圾分类框架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可避免地也成为了一个垃圾生产大国。因垃圾处理不善,国人一度付出了沉重的环境、健康代价,中国的垃圾分类的构想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酝酿。1995年,上海开始初步探索垃圾分类推广工作,并开展专项分类,建立废电池、废玻璃、一次性饭盒等品种的专项分类系统。2000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确定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桂林八个城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正式拉开了我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的序幕。

  在此阶段的实践中,上海城投环境集团的专家们积极协助相关管理部门,探讨建立“大分流、小分类”的基础垃圾分类框架,先将产生源、产生频率、垃圾性质等有一定特殊性的装修垃圾、大件垃圾、单位餐厨垃圾、绿化垃圾与日常生活垃圾分开,建立专项分流系统,再对日常生活垃圾进行四分类,但这一阶段,重在探索分类标准,垃圾分类工作实质上并未真正落地。

  融入全球先进垃圾分类理念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盛会,秉承着低碳、环保的价值理念、践行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大会主题,在筹备阶段,垃圾分类工作便又一次被摆在了运营保障的突出位置。作为上海世博会的项目赞助商和环境卫生服务运营商,上海城投集团对于垃圾分类工作开动了一次全新的思考,一种组合式的可分类垃圾桶应运而生。当时馆内的生活垃圾桶普遍一身绿装,两个一组,分别向两侧弯曲,每个垃圾投入口都有红、绿两个按钮,如果投入的是可回收垃圾就按绿色按钮,如果投入的是不可回收垃圾,就按红色按钮。整个流程由电脑程序自动控制,始终处于全封闭的状态,无需任何人工操作。除了前期投放,在转运环节,由上海城投建造运营的一种新型的垃圾气力输送系统更是向全世界展现了科技带来的魅力。管道总覆盖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全长近6公里,每天能够收集生活垃圾60吨。

  融入了全球先进理念的世博会,垃圾分类工作无疑是成功的,比起理论阶段,分类标准、分类设施能够在全区内得以落地算是往前跨越了一大步。不过,它更像是一片“试验田”,累积经验的同时,一系列问题的暴露让上海城投和相关管理部门的专家们又一次陷入了思考。首先是人的问题,通过对参观者丢垃圾时的观察发现,部分市民游客的分类意识较差,对垃圾桶上的提示标志似乎并不在意,仍习惯“一把扔”。其次是缺乏完整、系统的分类链条,以至于当时就有专家提出,要真正做到分类到位,不能只局限在居民投放这一环节,应该在收集、清运、处置等环节形成完整的分类链条。如果居民分类投放后,收集阶段还是混装运走,分类就失去了意义。

  世博垃圾分类设想终成现实法律框架

  有了世博会的经验,后世博时代,上海对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能够真正落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加快了步伐。2014年,《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开始实施,其中,第十六条明确规范了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第三十二条出现了对“单位”、“个人”如不按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罚款。与此同时,放眼全国,党中央、国务院也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特别是对于上海能够在全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表现得更为期待。2016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2017年,住建部和发改委出台《中国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了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求达到35%以上。2018年,在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求北京、上海等城市“向国际水平看齐,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为全国作出表率”。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讲到,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希望上海抓紧抓实办好。

  运筹帷幄20余年,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于同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标志着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正式纳入法治框架。2月20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万人大会顺利召开,强化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行动自觉,全面动员、全民参与,打赢打好生活垃圾分类的攻坚战、持久战。上海城投集团作为保障上海城市环境运营的国有骨干企业,紧跟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以先行者的勇气和担当,举全集团之力,认真履行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托底保障的职责,积极推进“两网融合”建设,探索构建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在随后的一年间,取得了积极成效,收获了宝贵经验。

  构建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

  在市绿化市容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作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国家队和子弟兵,上海城投集团聚焦生活垃圾的分类中转、分类压缩、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着力构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推进完善上海生活垃圾的分类循环产业链,在垃圾革命中勇立潮头、敢破善立,倾力打造垃圾分类“上海模式”。目前,由两网融合回收网、市级生活垃圾集装箱水上转运系统、四大核心作业基地、多品类末端资源化利用设施构成的全程分类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三大功能和“2+1云平台”,分别是前端整合、中端管控、末端托底和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绿色老港生态数字平台、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处置管控系统。通过这三大功能和“2+1云平台”精准对接生活垃圾四分类的工艺处置需求,畅通上海生活垃圾从前端收集、中端转运到末端处置的分类循环产业链,切实发挥了上海城投集团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工作的先行者、主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

  前端整合功能,即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两网融合”,实现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以基本覆盖全市约670余万户的绿色账户为抓手,采取多种方式与各类线上线下回收平台合作,在各区建设回收服务点,实现可回收物前端收集的资源整合。目前,“两网融合”工作已在嘉定区成功试点。中端管控功能,即确保生活垃圾物流收运体系规范有序运行,依托各区中转站和徐浦、虎林两大集装转运基地,改进工艺,升级设备,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压缩、分类运输、分类中转。目前两大基地已经具备垃圾分类转运条件,并已启动干、湿垃圾的品质识别。末端托底功能,即坚持上海固废处置托底保障的战略定位,按照“一主多点”的功能规划为多品种固废提供利用与处置方案,“一主”即规划建设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多点”即在松江、青浦、嘉定等区建设能源利用、生物质利用、再生建材等分类处置设施。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即运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建成上海市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转运、处置的全流程可视化数据平台。该系统于2018年8月上线试运行,目前覆盖全市16个辖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处置实时数据展示、生活垃圾全程追踪溯源、垃圾品质在线识别三项功能。

  垃圾“变废为宝”的“最后一公里”

  由上海城投集团构建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的最后一关便是末端处置。这是市民普遍关心但并不了解的“最后一公里”,分好的垃圾都去了哪?特别是湿垃圾,由于含水率高,易腐并产生恶臭,比起干垃圾,它的处置更为复杂。不过,由上海城投集团全力打造的生物能源再利用二期项目不仅能将湿垃圾快速处置,更能将它们“变废为宝”。作为2020年度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选址在全国最大的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内,设计每天处理湿垃圾1500吨(其中餐厨垃圾900t/d,厨余垃圾600t/d)。项目主要服务于黄浦区、徐汇区等中心城区以及浦东原南汇地区,建成后,一、二期合计处理规模将达2500t/d,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湿垃圾处理项目。

  在充分总结了生物能源再利用一期项目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采用运行稳定、成熟可靠的“预处理+厌氧”作为主体工艺。通过采用双道门封闭及全厂微负压控制,不仅防止了异味外溢,而且采用先进除臭工艺,异味去除率达到了99%。厌氧日产沼气达15万立方米,沼气可实现供热和发电上网,日发电量可达24万度。在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基础上,本项目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化水平和项目的经济效益,实现生物资源的全利用,以废养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一期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分选固相物黑水牤生物处置、沼渣制肥等资源化处置方式。黑水虻产出的虫粪作为花肥,鲜虫用于养殖鱼类;厌氧沼气产热作为温室的热源;渗滤液处理后作为灌溉用水及鱼塘补水;沼渣干化后将与老港基地内焚烧厂炉渣、建筑垃圾处理厂废弃物合理配比后作为种植土虫粪培育花卉。充分诠释“虻基鱼塘”的循环经济理念,建成“大型温室+自然呼吸”的花园式厂区。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垃圾分类更不是易事,需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下一步,上海城投集团将进一步做好全市垃圾分类托底保障工作,把工作做细做实,着力打造适应垃圾分类新时尚的上海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处置管理控制系统,开展干湿垃圾转运环节品质识别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一体化安全工作管理平台。此外,还将积极探索将再生资源回收从陆地拓展到水域,打造全市水上“两网融合”示范点,努力让上海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