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

NEWS

媒体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米乐M6官网首页 > 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 > 媒体报道

一分到底成"闭环",新时尚涌动申城

  解放日报 2020-6-30 要闻


  摘要:"源头分类越来越好,促使我们转型升级。"徐浦基地副总经理付广杰表示,平均每天有3000吨生活垃圾在徐浦基地转运,一年多以前,湿垃圾占比仅一成左右,现在干垃圾与湿垃圾的比例已达6︰4。所以,要为增长的湿垃圾中转需求"定制"一批卸料槽、集装箱。集装箱被逐个吊放到运输车上,分别送去焚烧发电或填埋。遥控抓斗的垃圾吊操作员方建春对"一分到底"深有感触:"以前干垃圾不干,抓斗容易打滑。"现在一爪下去,至少有7吨。"一分到底"给老港点亮了发展道路,上海城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徐哲透露,老港未来15年的"蓝图"已规划多个新增项目。

  全文:■本报记者陈玺撼

  1千克收购价连0.5元都不到的泡沫塑料,却能脱胎换骨,变为小区附近口袋公园的创意雕塑,成为居民身边的"小确幸"。

  上海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一年来,类似这样用变废为宝促进居民认同垃圾分类意义与价值的"闭环",正变得越来越多,且日趋完善。

  这正是上海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题中之义。只有每一位市民坚信"一分到底",垃圾分类才能成为涌动全城的"新时尚"。

  干垃圾:"一分到底"促下游转型升级

  8时,明园小安桥社区的垃圾箱房前,居民有序排队,垃圾各归其类。居民陈晓君说,自己在小区里住了十几年,过去每个楼层都有一组干湿垃圾桶,但大家"想怎么扔就怎么扔"。

  真正的变化发生在一年前,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此前,小区已完成了撤桶并点,垃圾箱房同步完成改造:外立面刷上白漆,窗口加装智能刷卡系统,上面支起顶棚,旁边架起水斗,每扇门还贴上醒目的分类标识,让投放者一目了然。

  "垃圾分类是门心理学。"田林街道城市网格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鸿飞表示,多年的习惯要改,居民有怨言可以理解,这时,让垃圾箱房变得可亲近,扔垃圾变得方便从容,大家才会有分类的动力。

  8时10分,一辆两侧贴有黑色"干垃圾清运"标识的垃圾车驶入小区,只"吃"黑色垃圾桶内的干垃圾。"贴上标签后,我们和居民相互监督。"司机张杰说,一年多来,这个小区从未发生因分类质量不好被拒运的问题,每次清运效率都很高。省下的时间,他们能跑更多小区,缩短了垃圾在小区逗留的时间。

  9时30分,记者在生活固废集装转运徐浦基地看到,一辆辆垃圾车正有序排队,驶向与所载垃圾种类匹配的坑位。基地将原来横卧的数个卸料槽全部改成竖式"漏斗",增加"打包"效率,同时控制污水飞溅、渗漏。

  "源头分类越来越好,促使我们转型升级。"徐浦基地副总经理付广杰表示,平均每天有3000吨生活垃圾在徐浦基地转运,一年多以前,湿垃圾占比仅一成左右,现在干垃圾与湿垃圾的比例已达6︰4。所以,要为增长的湿垃圾中转需求"定制"一批卸料槽、集装箱。

  源头分类越来越好,还让中转单位有了管控上游垃圾质量的底气。付广杰指着一张人工智能识别抓拍的车辆照片说:"这个红框里是水流,说明干垃圾不过关。"徐浦基地立刻通过全程分类信息平台追溯,准确找到问题出自哪个区的中转站。

  15时35分,经过5个多小时的水路,"沪环运货5006号"集运船靠泊在老港生态环保基地1号码头,里面装着徐浦基地打包的干垃圾。没多久,集装箱被逐个吊放到运输车上,分别送去焚烧发电或填埋。

  遥控抓斗的垃圾吊操作员方建春对"一分到底"深有感触:"以前干垃圾不干,抓斗容易打滑。"现在一爪下去,至少有7吨。

  "必须站好最后一班岗,将干湿分离进行到底。"上海城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徐哲表示,上海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后,仅一年,到老港处置的干垃圾就"轻"了1000吨/日。干垃圾更干了,每吨燃烧热值从1700大卡提高到2300大卡,发电量从480千瓦时提高到550千瓦时。

  末端处置项目如何转型升级,很大程度取决于源头分类的实际情况。"一分到底"给老港点亮了发展道路,徐哲透露,老港未来15年的"蓝图"已规划多个新增项目,包括处置能力不低于3000吨/日的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三期、处理能力3000吨/日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等。

  下转◆5版(上接第1版)

  放眼全市,更多末端处置设施也因"一分到底"而勇敢落子。到2020年底,上海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要达到3.28万吨/日以上,其中,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7000吨/日。

  湿垃圾:一户家庭一周"发"一度电

  过去一年,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知道,近42个月用过的电中,有4000多万千瓦时的原料出自他们家的厨房,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对垃圾分类的理解与认同。

  7时,栖山小区热闹起来,湿垃圾车驾驶员钱培峰跳下车,没看湿垃圾桶里的内容,就把它们挂上了车尾吊臂。居民没有辜负这份信任,记者站在车尾盯着,3桶湿垃圾倾泻而出,挑不出毛病。

  "分得干净,因为大家知道湿垃圾派什么用场。"居民耿德超说,以前提倡垃圾分类,只知道法律规定这么做,至于有什么意义,或者讲得更直白些,"有什么好处",则是一头雾水。后来知道湿垃圾送到发电厂当原料,所有人一下子就"醒"了。

  10时,浦东多个小区的湿垃圾在罗山路中转站短暂停留后,抵达浩江路上的黎明生态园有机质处理厂。在这里,湿垃圾经过除水、杂质分离、制浆、蒸煮等环节,其中近八成物质转化成浆料,用于沼气发电,约3%的物质为废弃油脂,加工成生物柴油。

  黎明生态园项目2017年1月开始调试运行,半年后,项目达到设计的处理量300吨/日。截至目前,累计已有31万多吨湿垃圾在这里变成沼气,产生了4000多万千瓦时清洁电,供应电网。

  如按照1吨湿垃圾约产生六七十立方米沼气来计算,每七八千克湿垃圾可以发电1千瓦时。按照上海每户家庭湿垃圾的平均产生水平,大约每户家庭一周的湿垃圾就能为全社会贡献1千瓦时清洁的生物质电。这一点,鼓舞了居民。

  上海黎明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卫华坦言,其实过去对源头分类不放心。项目刚开始时,垃圾车运来的所谓"湿垃圾"里甚至混着钢筋、混凝土。单位不得不在杂质分拣上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经常被迫停产检修。严重时,整个项目要停摆一到两个月。

  和过去形成鲜明反差,近两年来的湿垃圾纯度令人倍感欣慰。"我们有了提高拒收门槛的底气。"生产部副经理陶毅说,仅过去一年,厂里针对湿垃圾来料的评价标准就提高了3次,过去一批料里有四五只马甲袋算合格,现在最多只允许一只。

  市民的努力也让处置单位效益得到了保障。近一年,黎明厂的资源利用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企业因此省下了100多万元的残渣处置成本。

  这些都增强了处置单位升级的信心。紧邻一期,黎明生态园有机质处理厂二期工程正在进行紧张的调试,按计划今年7月底要投产,日均可"吃"掉约700吨湿垃圾。

  二期产能翻了一倍都不止,哪来的信心?"是每一位参与垃圾分类的市民给的!"陈卫华兴奋地表示,伴随着上海市民日益高涨的垃圾分类热情,黎明厂迎来了"黎明"。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上半月,全市湿垃圾分出量达9632.13吨/日,同比增长38.52%,市民的努力让上海多家湿垃圾处置项目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

  可回收物:变身城市家具"回婆家"

  10时,家住宝铭浦秀苑的陆玉敏通过手机下单,不到5分钟,回收员梁爽驾驶着电动回收车赶到,将可回收物逐一分类拍照、称重,把1.5元打到了她的账户。

  去年年底,这个回收点一周平均收到一两百千克可回收物,现在增加到五六百千克。"量大了,质量反而更好了。"梁爽说,上门回收对可回收物的品相有一定要求,绝大多数居民都会主动分类、清理、打包可回收物。自己不需要花大量时间二次分拣,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到拓展回收点位和上门服务。

  截至目前,像宝铭浦秀苑这样设在小区内的定时回收点,在浦锦街道有70多个,日均回收的可回收物超过28吨。

  这么多可回收物何去何从?去年年底,可回收物收运、存储设计能力120吨/日的浦锦街道两网融合垃圾中转站投运。中转站内,配置了专业的分选、打包以及压缩设备。

  比如泡沫塑料,经过冷压处理后,密度是原来的40倍,如此一来,长途运输的性价比提高了几十倍。在下游的处置企业内,它们还将进一步蜕变,加工成聚苯乙烯等颗粒。这些颗粒经过加工和组装,能变成各种精美的装饰品。

  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一些可回收物的末端处置项目难以落户上海,浦锦街道正在探索另一种环境友好、附加值高,同时还能激励居民分类的可回收物"闭环"。

  大黄蜂、海绵宝宝、公牛……浦锦街道两网融合垃圾中转站内,各种用可回收物制作的"城市家具"栩栩如生。

  "家门口的激励,最振奋人心。"中转站运营方上海鼎诚环卫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俊说,如果居民发现自己家里的废弃物变成了周边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家具,这就形成了一个短途的垃圾分类闭环,更构建了一个价值认同闭环,其对居民的精神鼓励,远大于几角几分钱的买卖。

  从今年4月起,已有100多组城市家具在该中转站诞生,许多单位慕名而来,希望能定制一批,放在绿地、公园里。

  13时30分,吃完午饭的陆玉敏到附近新建的"花好月圆"公园散步,两年前,这里曾是她出嫁后住了30年的郁宋村八组。"回婆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公园里同名雕塑的核心部分--"月兔",就是用他们小区扔出来的泡沫塑料做的,而钢筋和枯枝搭建的"月亮"、自行车齿轮做的"月季",也取材自浦锦街道的社区。

  抚摸着"月兔",陆玉敏有些感动,更多了坚持垃圾分类的信心。

  "家门口"的垃圾分类激励,未来还有更多想象空间。根据今年发布的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可回收物体系促进资源利用的实施意见,上海将继续完善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建设,完成1.5万个可回收物服务点、170座中转站和10座集散场的标准化建设和提升工作,保障可回收物的出路。

  "提升的过程中,希望完善的不只是中转功能。"浦锦街道社区管理办主任汪志晔表示,浦锦街道今年下半年将打造一个可回收物的分类兑换体系,设想让居民通过垃圾分类兑换生活物品或服务,也可以集体兑换一批街道自己创作的城市家具,美化身边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