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30周年宣传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米乐M6官网首页 > 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 > 30周年宣传报道

【砥砺奋进新征程 扬帆起航再出发】上海城投30年:创新驱动 支撑主业成效显著

2022-7-20


2022年是上海城投成立30周年。30年来上海城投出色发挥了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历史作用,确保了上海重大工程建设和城市安全运行,成功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日前,市十二次党代会胜利闭幕,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对上海未来发展作出新的战略擘画。上海城投创新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重大战略机遇和更为广阔的战略舞台。


为进一步凝聚思想、鼓舞发展,特开设“砥砺奋进新征程,扬帆起航再出发”专栏,铭记历史,观照现实,启迪未来,生动记录上海城投30年来“为城市生活更美好”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为奋进新时代、打造百年城投提供不竭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铸就卓越。


30年来,从滋润一座城,到洁净千万家;从资源再利用、转废为能,到贯通经济发展大动脉;从探索天人合一的哲思,到传递天空之城的感悟……城投30年辉煌的背后,都有赖于持续不断的创新。


科技是铸就未来的关键变量。


2007年来,城投在科技创新方面立足于支撑,持续为主责主业赋能:先后为青草沙、白龙港、老港固废基地、医废焚烧线、世博供排水和环卫运营、上海中心、外滩通道、长江隧桥、吴淞江流域治理、松江建筑和湿垃圾、城投宽庭、沿江通道、北横通道、沪崇西线等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提供背后的技术支撑和服务。


据统计,2008年至今,城投累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8项,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逾3亿元;获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64项;主编各级标准70项;授权国家专利554项;科创奖项位居市国资功能保障类企业第一。


城投创新,一直在路上。



体系创新,重塑新科创引擎



2022年4月27日,上海疫情吃劲之时,一行人走进位于永嘉路18号的米乐M6官网首页总部。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面对总部二楼的电子显示屏,听取了本轮疫情以来全市垃圾收运处置、水务和重大工程安全生产等情况介绍。


显示屏上,上海城投旗下路桥、水务、环境、置业四大板块的现场运营情况实时更新,一目了然。数据表明,疫情期间全市垃圾收运处置、水务等城市运行保障工作在压力下保持平稳运行。

特殊时期,愈发彰显出科技创新与信息化的重要性。而这背后,是多年来已深植于城投的科技创新体系在支撑。


2007年城投公司首次成立了科技与管理创新委员会,设置了科技管理部,确立了企业“223+10”的科技创新体系。之后,城投科创稳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2018年,城投转型升级再出发。整合了科技创新和信息化职能,重建了科技信息部,构建起新一轮“一委两线”和“e+N”科创新体系,打造了城投科创新格局。

“一委两线”和“e+N”科创体系


“一委”:上海城投科学技术委员会,是集团科技创新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下设土木、环境、水务3个专业委员会。另设由10名中外院士和资深专家组成的顾问专家委员会,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业内知名大学的顶尖大家和校长、还有长期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领导和专家,作为城投科技创新的高级智囊机构,为集团科创实践提供决策咨询和智慧助力。

2018年7月,上海城投研究总院、上海城投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城投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成立


“两线”:坚持以集团科技信息部为主的管理创新之线,归口履行集团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管理职能;坚持以城投研究总院为主的技术创新之线,是集团技术创新的主体依托机构。


“e”: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是“数字城投”的意思,也是“引擎”英文的首字母。上海城投将紧紧围绕大数据信息化,形成有效服务城市管理、政府决策、市民生活、企业管控及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数字化信息化能力。


“N”:为集团内外各种创新要素,企业旗下“大脑”云集。目前,城投拥有6个国家平台、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2个市级技术平台和联盟。同时,以科创项目为纽带,建立了与各类科研主体、创新企业合作共享的发展模式和外联延展的开放交流态势,培养了一支包括10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名上海市领军人才、85名正高级工程师的近6000人专业技术团队,充实和丰富了城投新一轮的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支撑主业成效显著



2007年来,城投在路桥、水务、环境与置业四大板块执着创新,以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多项工程的建设和安全运行提供背后的技术支撑和服务。


桥隧穿越,路网密布,助力交通四通八达。在路桥领域,《长江隧桥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软土隧道强震非一致作用安全控制技术》《软土深埋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微沉降控制技术与应用》《城市越江隧道结构的性能与安全控制技术》《外海高速公路海堤关键技术》《都市核心区大型地下快速通道建造关键技术》《大跨径桥粱钢桥面铺装成套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等工程建设技术的突破,《黄浦江越江设施建设管理创新研究》《特大型越江交通设施建养一体数字化关键技术》《滨海地区粉细砂路基修筑与长期性能保障技术》等建设和维养技术的创新,为上海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管理提供技术保障,成果分别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上海市管理创新一等奖。


五水共管,两江互补,心系千家万户。在水务领域,“十一五”至“十三五”水专项形成了从源头到龙头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保障全市供水水质稳定达标,成果已推广至全国多个省市20多家大型水厂;《青草沙水源地设计施工综合关键技术研究》直接节约约1.5亿施工费、支撑龙口截流一次成功;《世博园区直接饮用水与排水安全保障集成技术》保障了园区184天直供水安全和雨水排洪减涝及雨污排放;《中心城区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管理综合研究》支撑中心城区13个小区接管并实现客户满意率、设施运行完好率和维修及时率三项100%;《白龙港污水厂升级扩容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年节电近900万度、年削减COD量3万多吨;《污泥大型热处理设施集成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填补了国内污泥干化焚烧技术集成应用的空白;成果分别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国家住建部科技示范工程、重点环保技术示范工程等。

青草沙水源地原水管


资源循环,转废为能,维系城市“新陈代谢”。在环境领域,“生活垃圾填埋处置及资源化”“生活垃圾能源化与资源化”“固废处置基地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协同防控”等研究持续支撑了上海生活垃圾由填埋到焚烧再到全面分类智慧化收运处置的技术迭代升级,实现填埋土地集约节约化(单位面积填埋库容提升67%)、清洁能源智能高效化(热电联产效率提升至84%、垃圾燃烧效率超98.5%、排烟热损失减少10%)、二次污染高效清洁化和基地管控绿色智慧化(恶臭源强削减70%、年恶臭感知天数减少70%),成果已直接应用于全国20多个省市的178座填埋场、34座焚烧厂、130座渗滤液厂,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医废高温焚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系统解决了窑尾结焦、HCl浓度高、烟气流量波动大等共性技术难题,支撑固废二期工程烟气指标达标欧盟2000,成果被确认为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


旧坊更新,新宇建造,成就都市崭新地标。在置业领域,《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突破了一系列世界级超高层工程建造技术难题,支撑上海中心成为全球首栋美国LEED-CS铂金和中国绿色三星双认证的绿色超高建筑,成果获上海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保障房建筑节能降耗应用技术研究》形成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料4“节”方案,确保设计先进、设施完善、品质保证、服务人性化优势,成果已推广至城投232万平保障住房工程。《上海城投租赁住宅商业模式与标准化管理服务研究》以湾谷为对象,提出设计、建设、运维3套标准体系,形成“交付标准化”“运维数字化”“管理智慧化”整体方案,支撑湾谷“安心住区、荟萃商区、活力社区、低碳街区、智慧城区”5个维度的高附加值租赁生活,成果推广至宽庭全部社区16000套租赁住宅。

上海中心LEED-CS铂金认证证书


支撑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营的同时,城投不断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持续拓展板块产业空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混凝土”已注册商标4项、主编标准4项,实现全国10个工程的推广应用;“CO2精准调节pH装备”价格较同等进口设备降低20%,已应用于进博会保障水厂并实现混凝剂投加量下降20%;“焚烧炉排片”形成350到550、750吨级及以上系列产品,实现全国12个焚烧厂24条焚烧线的推广应用,累计产值超过4亿元。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

CO2精准调节pH装备

焚烧炉系列炉排片


服务主业主责持续深化的同时,城投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规划标准,稳步提升行业影响力。《世博园区环境设施及关键技术研究》全方位支撑了世博期间优异的环卫服务保障,获国务院表彰;《老港固废基地规划发展研究》《雄安新区环卫规划》《临港新片区规划》《临港环卫专项规划》《上海“十三五”“十四五”环卫规划》等多项成果被纳入政府规划、提升了城投专业话语权;《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研究》83个企业标准支撑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编制、发布和实施;《临港十大专项》18个成果支撑了新片区固废集约化基地、高品质供水试点、南汇新城镇垃圾分类提标试点等工程落地,获管委会领导好评。






数字城投,应时代发展而动



数字时代已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数字城投”建设,为城投未来赢得先机。


2018年5月21日,市政府主要领导到上海城投调研,要求上海城投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进一步改革创新,更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建设、运营和服务水平,努力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标杆、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兵。


城投集团组建了由党委书记、董事长亲自挂帅的“上海城投信息化领导小组”。审定发布了《上海城投“一轴、两翼、三中心”信息化总体规划》,召开“数字城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会,“数字城投”建设进入新赛道。


从上海来看,这是上海城投助力上海国际数字之都建设,更好地发挥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转型主体作用,服务上海城市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职责使命。


从企业发展视角看,上海城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传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商向能够提供整体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城市运营领军者的角色转变。


第一轮“数字城投三年行动计划”,以“一轴、两翼、三中心”为总体架构,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概括为“五个一”,即:“一朵云、一张网、一个池、一网管、一体系”,形成了“新基建、大基座、主系统”数字城投成果体系布局,为城投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朵云”,实现“云服务”。“上海城投集团云计算中心”于2019年底完成建设,有效实现了集团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集约化管理,安全风险管控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城投集团步入了上云新时代。


“一张网”,实现“全互联”。建设了从云数据中心到集团总部和各直属单位机房、总长达350公里的万兆裸光纤企业高速专网,集团实现了高速率、低延时、安全可靠的互联互通新局面。


“一个池”,开启“大数据”。汇聚集团建设运营数据、地图数据、视频数据等数据资源,构建集团大数据平台,搭建三大主题库、两大专题库,组编1总册5分册的公共数据标准,提炼、接入600余项核心指标数据,开发了35个数据服务接口,数据资产逐步形成。


打造“一网管”,深化“智应用”。聚焦“职能管控之翼”和“板块智慧之翼”功能打造,集团上下协同开发了公共职能管理信息系统及板块业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赋能业务的信息系统大基座业已成型,集团主业主责实施“一网管”的条件基本具备。

18个应用管理系统建成投运,实现了职能管理在线化;路桥、水务、环境、置地等主业板块,聚焦核心业务,紧贴应用场景,“智慧路桥运维管理平台” “智慧供水管网管理平台”“中心城区智慧排水平台” “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和“垃圾末端处置智慧监管系统”等智慧化应用示范平台全面建成,形成了行业范围内可供推广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集“数聚城投”之力,融合“大基座”数据和业务场景,集成构建了主系统“一屏观城投”,是实现集团业务“观、管、防”功能的城投数字化解决方案。

2021年1月12日,“一屏观城投(1.0版)”正式发布


通过形成“一体系”,聚焦“强管理”,城投集团构建了由信息化治理、GTO网络安全、数据治理三位一体的数字城投综合治理体系,研编了1个体系导则、5个管理办法、18个管理细则、60个管理流程,初步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治理闭环化、数据资产化的协同管控。


第一轮数字城投三年行动计划,搭建了城投集团数字化转型的四梁八柱,为下一步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城投集团在市国资委信息化水平评价排名中从2017年的第42名跃升到2020年的第18名。


2021年,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发布,城投集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发布《关于成立米乐M6官网首页数字化转型和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和《关于推进城投集团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两份纲领性文件,修订了《米乐M6官网首页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建立了数字化工作例会制度,从组织、制度、资源和人才培育等方面对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了保障,“数字城投”建设进入加速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坚持场景突破与顶层设计同步发力,一手推进速赢项目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数字化示范场景;一手编制数字化转型规划,明确转型方向。


2021年6月,结合主责主业,以聚焦“赋能高质量发展、赋能韧性城市建设、赋能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城投集团精心打造了“数聚城投”、“S32申嘉湖智慧高速公路试点工程”、“原水预警与智能调度”、“黄浦智慧供水示范区”、“蒙自排水设施智慧运行示范”、“快递式全程精准控制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处置新模式”、“上海医废收运处数字化管控”、“城投宽庭数字化运营”、“上海中心大厦数字化管理平台”、“临港新片区河道养护数字化运营”等10个示范场景,作为集团第一批示范场景挂图作战、重点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环境、水务等数字化场景成果在新冠疫情大上海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聚城投迭代升级,具备了“日常监管、异常报警、辅助决策、应急指挥”功能,以数字化手段极大提升了城投集团协同管理能力。示范场景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领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也极大激发了城投员工数字化思维,发挥了“启智”作用。

上海首家数字水厂:南市水厂


2022年颁布的《城投集团数字化转型规划》,提出打造“1234”城投数字化转型体系。未来,城投集团将围绕“云优先”“物聚联”“数智融”“网安全”的数字化核心能力,实现管理运营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化、数字化业务创新,当好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成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行业的数字化领军者,助力城投成为卓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助力上海国际数字之都建设。






合力创新,都市逐梦再出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实施上海 2035 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背景下,上海市政府对城投集团提出了更明确的功能定位和更高发展要求。


新时代孕育新发展,新使命呼唤新作为。为了天更蓝、水更清、居更佳、路更畅,肩负转型升级重任,承载创新发展重望,2018年7月20日上海城投研究总院正式揭牌成立。研究总院的成立是城投集团重塑发展引擎,迈向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以期在更高层面发挥统筹引领、资源整合和板块融合作用,放大“1+1+1>3”的集聚效应,发挥城投集团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科创载体的重要作用,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开放成就自信,合作才能共赢。城投研究总院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具有国际视野,专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运营,聚焦“研究咨询、规划设计、技术研发、分析评估”,致力于提高集团技术研发、整合和转化能力。以共享开放、包容延展的理念,对内与子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有序互动,对外与国内外院校、企业深化交流、加强合作,成立情报与研发中心、信息与数创中心、检测与评估中心(中心实验室),充分调动资源、发挥整合效应,推进信息化管理、建立科创体系,聚焦本源性问题、战略性目标、关键性任务和标志性项目,加速提升创新能力,初步构建了综合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取得了许多“从0到1”的突破。


高效推进临港科技专项、服务支撑“数字城投”建设、贴身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培育城投检测品牌、打造《城投·研究》新名片……城投研究总院的茁壮成长,是上海城投契合时代发展要求、服务五个中心建设、助力集团转型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又一精彩华章。






机制创新,进一步发挥引领支撑作用



作为一项系统工作,科技创新涉及人财物方方面面的协同,既要有队伍建设组织保障,也要有管理流程制度保障,更要有科技投入资金保障。


为推进上海城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018年起,集团进一步完善创新保障机制,围绕4个方面10项机制陆续出台,集中支持围绕集团战略发展实施和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的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


 围绕确保经费投入,集团出台《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4年以集团2.4亿引导资金,带动直属企业包括示范工程在内的6.3亿创新投入,获批财政支持4.5亿,形成了以城投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财政为支持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长效机制。


围绕规范项目实施,集团以“合作协同、专业监管”为理念,立项协同“生产运营、重大工程、安全管理、前期策划”等技术需求,经费强化“预算管控、过程监督、验收审计”等专业监管,形成了科创项目和经费全过程管控体系。


围绕明确创新导向,集团坚持服务核心主业和行业发展,提出项目实施“三负责人制”“三方评审制”“经费三环节”3个“3”机制,确保政、产、学、研、用等各方需求的有机结合,实现科技投入更关注需求、更聚焦重点、更利于资源统筹。


围绕促进成果转化,集团统筹衔接技术研发、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环节,设立“产业化专项”支持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适当下放调整权限,合理扩大科研自主权,更好释放创新动力。建立成果奖励机制,以激励引导促进转化应用,加速科技创新向“生产线”的有效供给,提高科技创新对主业发展的贡献率。


2021年1月发布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强化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进行了部署。城投紧随其后、因势而谋,2022年1月发布了《上海城投关于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和策源能力的指导意见》。


这份意见是城投在全面审视以往科创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系统盘点现有的管理制度和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多次走访市国资委、市科委等委办,调研四大板块10余家一线科技企业,在深刻领悟国家及市级层面最新出台的创新政策、明晰科创主管部门的工作方向、厘清集团不同板块内部需求的基础上,找准制约集团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之后才出台的。而出台的目标是为进一步发挥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


意见从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科技人才活力、优化科创项目管控、推进成果转移转化等4个方面提出了17条创新举措,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整体布局、系统推进,以机制突破强化企业“我要创新”的主体意识,为做实创新创造更好的氛围和条件。


1个月后,城投因势而动,迅速修订科创项目管理机制,补充突发项目“快速立项”、重大项目“揭榜挂帅”、人才项目“赛马”选优;强化目标管控、扩大自主权限、完善绩效评估;开发科技系统、发布科创看板。


2个月后,城投顺势而为,以“创新目标责任书”为抓手,聚焦企业重点创新工作,统筹资源、顶层布局,并从工作设计到结果运用形成闭环,挂图作战明方向,对标对表抓落实。


当前,城投还在乘势而上,紧盯17条举措中的“大胆”条款,寻找“用人双聘制”项目,探索“成果转化激励”试点……






展望未来,创新一直在路上



2021年1月30日,上海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其中专门开辟一章,围绕“上海如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用5700多字从6大方向详细展开。


 这6大方向分别是: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多元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加快构建顺畅高效的转移转化体系、厚植支撑国际科创中心功能的人才优势、以张江科学城为重点推进科创中心承载区建设。


根据纲要,“十四五”期间,上海要按照把创新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总要求,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这些需求为城投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扩展了更为广阔的战略空间。


2020年12月,在城投集团“十四五”规划领导小组会议上,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蒋曙杰:“要用数字化的方法对生产经营运行各方面进行重塑、再造,以此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配置效率、产出效率”;陈庆江总裁也提出:“要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突破口,以大数据的深度应用为驱动,引领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的创新,全面提升集团运营保障能级。”


江海汇流处,创新正当时。对应上海“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集团“十四五”科创工作将围绕“创新、精细、绿色、数字”4大方向,强化科创能力提升、加快平台能力建设、加速成果产业化推进、升级智慧科技、培养高端领军人才,做强战略长板,弥补关键短板,在路桥基础设施、水务全产业链、固废末端处理等领域持续占先,在低碳生态、运维精细化、环境一体化领域实现突破。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面对新的起点和新的使命,上海城投变政策机遇为发展动力,以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发展,在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谋划上海城投新一轮发展。

长江大桥